
★摘要:

巴蜀小学综合实践学科按照学校“带着问题去实践,带着思想去行动”的双向路径,力求改变教师思维方式,变革课堂教学方式,寻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力量,为教师专业而发展搭建五个平台:第一,凝聚团队构文化即“精神与行动并举”的团队文化。第二,规划课程,寻路径。从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,到班队、道德与法治、综合实践跨学科课程综合化实施体系,进行了系统的规划。第三,研磨课堂变方式。在学科内以及跨学科领域变革课堂教学方式,还原真实而生动的教育现场。第四,变革教研促发展。注重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,“一人一品”搭建发展平台。第五多元评价展成果。综合发展性评价教师,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。
㈠
凝聚团队构文化
一所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人,一个团队能激活一群人的内生动力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,以传承巴蜀文化精髓,践行“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”的办学理念,来激活人;以“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”和“教师专业化发展”为学科工作重点,来激励人;以努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,来发展人;力求以生动、互动、灵动的教育,让每一个孩子在综合实践律动课堂中享受到自由生长的快乐,引领学科组教师做专业有追求、生活有境界的巴蜀教师。

巴蜀小学综合实践学科团队共识共情同方向,在六年主题项目实践周学习的基础上,与时俱进,扶持思想,发扬文化,进行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研究。团队在共同经历中有效转化,寻找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力量, 培养具有头脑科学、身手劳工,公正诚朴、世界眼光、做自信、豁达、优雅的现代公民,建构精神与行动并举的团队文化。

我们像管理一所学校那样来管理一个小学科的团队。在团队,人人都是重要他人,人人有项目,个个都精彩在团队快乐得像花儿一样,达成着巴蜀律动的思想:因生而动,因律而美,美美与共,正在打造一支有思想,有课程领导力,执行力,研发力的学术型的教师团队。
㈡
规划课程明路径
有效课程综合要理清课程实施路径、整合目标和内容、创新结构,构建课程综合实施的有效模式。我们以学术的态度研磨学情,研磨核心素养,理清国家课标与学校课程、学科、跨学科课程体系之间的关联,梳理课堂文化重构的路径。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课程整合,做到课堂变革心中有学校课程图谱,眼中有学科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综合路径,找到课程要素之间的关联和规划课堂开放的时空和综合的融合点,清晰学科内综合指四个指定领域内纵向整合。学科间:跨学科综合,是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即综合,道德与法治、班队三学科综合,以及不同学科深度融合到社会链接跨界整合资源,构建学习共同体。

我们九易其稿梳理综合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即:培养学生实践能力、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和5各方面素养表现性评价指标:勤动手、善思考、乐体验、勇探究、共分享。制定各学段量规评价手册。实施课程目标统筹·内容重组,时空整合,资源整合。如:“律动品格教育《快乐雁群》六年规划主题及目标。为课堂教与学方式变革提供了载体。
我们整合时空构建小、中、大三种课堂形态,提供开放的学习平台,为学生创造更灵活,多样,生态,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形态。大、中、小课堂共同构成相互联系、互为补充的、开放的、内容丰富的、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。
㈢
研磨课堂变方式
课堂文化的内涵是一种思想的蕴含,课堂文化的外延是一种形态的呈现,课堂文化的创新是学习方式的变革。我们重点聚焦课堂方式变革。首先共识律动课堂的内涵与外显。内涵:因生而动,因律而美,美美与共。外显符号:主动,互动、灵动,还原真实而生动的教育现场 。其表现特征为:(小课堂)合作探究·一课一得 ;(中课堂) 合作分享·创意表达;(大课堂) 实践服务·综合发展。其次,总结律动课堂师生表现特征:学生学习六步曲,提问题;选主题;担任务;设计会;选方式;展成果。教师教学八要素:选主题;定内容;研目标;用方式;找资源;创意评;导活动;浸文化。

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儿童生活实际,倡导在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究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, 跨学科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问题作为课题(主题)来构建“知识”与“经验”。
我们“小课堂”以参与式为主,四种方式有侧重又相互融汇,统筹学科内容。如:设计学习方法:与劳动技术联系—---观察—设计—制作—检验—评价—分享;体验式学习方法: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联系:运用深入实践体验---产生观点---指导自己实践体验;试误式学习方法与信息技术联系。现代技术工具运用,为其他三个领域学习服务。—研究性学习方法:运用调查、访问、考察、设计、操作、服务、探究等方法学习。案例在《童眼看世界——制作旅游攻略》课堂实录中,展示了探究参与式教学的课堂环节的五个基本要素:情感沟通→小组合作→共同交流→体验感悟→小结评价。

中课堂以主题项目式学习为主。落根年级或学校“中课堂”的教学。以“安全岛”跨学科项目学习为例:建构了“bpz”课程综合化目标体系,探索与实践了跨学科课程综合化推进的有效方式。案例:生命树项目--《神奇的叶子》三位不同学科老师共同执教,深度融合。三个学科老师以开放的学习方式,通过赏、问、探、创 的四步学习,重构了课堂文化,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、多元主导的课堂文化。要问律动课堂生命的小树叶从哪里来?从开放的课程文化土壤长出来;从园丁的教师文化苗圃创出来;从律动生命的大、中、小原生态课堂文化育出来。
㈣
变革教研促发展

我们以学术引领教研,以课堂实践和网络视频教研为平台,推进“一人一品”教师发展策略,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特长,人人做项目,做微课,做讲座,写论文,赛课堂,研发校本教材。在2016.9.22教育部教师高段线下培训时,每为教师做工作坊坊主,坊主带着自己的项目向来访的嘉宾们进行介绍《快乐雁群一起飞》《鸡蛋宝宝》《绘本动漫》《舌尖上的美食》《果宝总动员》《缝纫小能手》《彩泥DIY》《生命树》《我的电子纪念相册》《课堂DIY》《我的电子纪念相册》《给学校留一本书》《定格动画》《创意动漫》多样化的主题,创意十足的“一人一品”,让在场嘉宾们大开眼界,点赞不停。
㈤
多元评价展成果
学科组关注教师主动工作状态,协作探究的氛围,倡导以课题研究来引领学科学术发展,将教师的各项工作表现和实践成果纳入评级考核。从德、能、勤、绩四个方面,关注学科人:专业、特长、课堂、辅导技能;关注教育人:师风师德、公共岗承担、小学校服务。同时,以学生的学习成长表现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表现作为参照,考察教师的指导工作。

学科组15位教师在常态中创新,实现着一个个自我突破,为巴蜀创百年思想型老校,有思想的真实地行动着,在成就学生的同时,成就了自己。学科教师理论文章在核心刊物发表、论文获国家、市级比赛一、二等奖,赛课、说课、录像课全市获奖。承办市级教研会,教育部综合实践教师高端国培线下培训,教师多次到全国多个省市介绍学科课改经验。
综上所述:课程综合化实施,为教师搭建了多元平台,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,更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。
■作者介绍
张晓春,女,巴蜀小学课程顾问,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主管,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,特级教师,重庆市首届名师,中学高级教师。主要从事课程规划,课程督导与实施工作,近年专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建设,课堂形态创生,方式变革,与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研究。
郭静,女,综合活动学科大组长,从事学科实践教学研究。
程晶,女,综合活动学科大组长,从事学科实践教学研究。
(感谢巴蜀小学综合学科组的大力支持!)
|